你如何「知道」自己正在思考?——認知神經科學的探索

你有沒有想過,你「知道自己在想什麼」這件事,本身就是一個謎?

  • 當你回憶起兒時的畫面,為什麼那些記憶會在腦海中浮現?
  • 當你學會一項新技能,比如開車或騎腳踏車,為什麼有一天,你突然不需要刻意思考,身體就會自動運作?
  • 當你做決定時,比如要點哪一道菜或要不要換工作,這個「選擇」到底是怎麼產生的?

 

這些問題的答案,都來自於認知神經科學(Cognitive Neuroscience)——一門研究大腦如何產生思考、記憶、學習、決策與意識的學科。

 

認知神經科學並不是一門「純理論」的學問,它的發展讓我們更理解:

  • 我們的行為,並非隨機,而是來自於神經迴路的運作。
  • 習慣的建立,來自於大腦對重複行為的「神經可塑性」。
  • 我們的選擇,可能早在「意識到自己在選擇」之前,大腦就已經決定了。

 

換句話說,我們以為自己「自由地做決定」,但其實大腦早已悄悄地「鋪好路」,讓我們沿著既定的神經模式走下去。

 

但這裡就有一個問題:如果我們的大腦決定了我們的行為,那麼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?

 

1. 認知神經科學如何解析「思考」?

在過去,人類對大腦的了解是有限的。我們能「感覺」到自己的思考,但看不見它的運作方式。

隨著腦成像技術(如 fMRI、EEG)的發展,科學家開始能夠「看到」大腦如何在思考、學習與做決策時運作。

舉個例子,當我們學習一個新技能時,腦中會發生以下變化:

  • 海馬迴(Hippocampus)開始儲存新資訊,形成短期記憶。
  • 額葉皮質(Prefrontal Cortex)參與學習與計畫,讓我們理解該怎麼做。
  • 基底神經節(Basal Ganglia)開始形成動作模式,當重複練習後,這個動作會變得自動化,不需要再刻意思考。

這也是為什麼,當你剛學開車時,需要高度專注每一個細節,但開了幾年後,你可以一邊聽音樂、一邊聊天,車子卻仍能安全前進。因為你的大腦已經讓這個行為「自動化」。

這讓我們發現了一個關鍵點:思考並不總是「有意識的」,很多時候,它其實發生在「潛意識層面」。

 

2. 你的大腦,早在你「做決定」之前就已經決定了?

這裡有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:你的決策,可能比你意識到的還要更早發生。

在一項經典的神經科學實驗中,科學家發現:

  • 當受試者被要求隨機選擇按下左手或右手按鈕時,fMRI掃描顯示,他們的大腦早在他們「意識到自己要做決定」的6秒前,就已經決定好了!
  • 也就是說,當我們覺得自己正在「思考要做什麼」時,實際上,大腦的神經活動已經決定了方向。

這讓人不禁思考——我們的選擇,真的是「自由意志」嗎?還是大腦的神經迴路只是讓我們「以為」自己做了決定?

這種「決策的潛意識運作」,其實與占星學的某些觀點不謀而合。

 

3. 占星學如何與認知神經科學對話?

在占星學中,有一個概念與**大腦的「決策前置機制」**非常相似——行運的月亮與潛意識影響。

月亮在占星學中,代表「內在的自動機制」,類似於神經科學中的「基底神經節」(習慣控制中心)。

我們的太陽、上升、火星,代表我們「有意識的行動」,但影響我們潛意識的是月亮——一個我們「不自覺的內在驅動力」。

舉例來說:

  • 當行運的月亮進入天蠍座時,人們會更容易受到潛意識的影響,情緒與決策可能變得更直覺化,而非理性分析。
  • 當行運的月亮進入水瓶座時,人們可能會不自覺地開始關注科技、新知,或對傳統思維產生排斥,而這種行為模式的改變,並不是刻意的,而是自然而然地發生。

這與神經科學發現的「你在意識到自己在思考之前,大腦早已決定你的行為」的現象十分相似。

換句話說,占星學中的月亮行運,與大腦的「無意識決策機制」,本質上有著高度的對應性。

 

4. 但我們能改變這些「自動運作」嗎?

這裡有一個關鍵的問題:如果我們的行為、決策已受到神經機制(或占星影響)塑造,那麼我們還能改變自己嗎?

答案是:可以,但需要透過「神經可塑性」(Neuroplasticity)。

在過去,人們以為「大腦結構是固定的」,但現在我們知道,大腦其實可以改變。

  • 當你學習新技能時,大腦會形成新的神經迴路。
  • 當你反覆練習某種行為時,舊的神經連結會削弱,新的連結會變強。
  • 當你刻意改變思考方式時,你的大腦會適應新的模式,讓它變成你的「默認行為」。

 

這也與占星學的觀點相呼應——行運的影響不是「宿命論」,而是「影響你的行為趨勢」,但你仍然可以選擇如何應對。

 

如果你知道「你的大腦習慣做某些選擇」,你就可以透過有意識的練習,來改變這些神經模式。

 

當我們了解這些運作模式後,理解這些限制,並知道如何與它們合作,就可以運用它來讓自己變得更開闊與自由,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。

 
TOP